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咖啡馆里,26岁的李雯低头盯着手机屏幕,手指飞快滑动。她的咖啡已经冷了半小时,但她的注意力完全被5.7英寸的发光矩形占据。这是她今天连续使用手机的第四个小时,而此刻才下午两点。
“我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停不下来。”李雯苦笑着说,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屏幕。“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就连吃饭、上厕所,甚至过马路时都要看着它。”
李雯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10.3亿,人均每日使用时长超过5小时。心理学家们开始用“手机癌”来形容这种新型行为依赖——不是临床意义上的癌症,却像恶性肿瘤一样侵蚀着现代人的生活。
“这不是官方医学术语,但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手机成瘾者的状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王怡告诉记者,“患者通常会出现焦虑、注意力涣散、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幻觉——总觉得手机在振动或响铃。”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栋写字楼里,某互联网公司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会议。会议桌上放着一个小竹篮,里面堆满了员工的手机。“这是我们推出的‘无手机会议’制度。”公司总经理张磊介绍,“最初大家都很不适应,有人坐立不安,有人频繁看手腕——虽然根本没戴手表。但一个月后,会议效率提高了40%。”
这种现象正在催生新的商机。在广州,一家名为“数字排毒”的工作室生意火爆。他们提供手机寄存服务,组织参与者进行线下社交活动。“最开始没人看好这个项目,现在我们的预约已经排到两个月后了。”创始人赵敏说,她的客户包括企业高管、在校大学生,甚至还有初中生。
医学界对这种现象表示担忧。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高达87%,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是主要诱因之一。同时,颈椎病发病年龄从原来的40岁提前至30岁,甚至出现了20多岁的严重病例。
“手机成瘾的生理危害被严重低估了。”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健表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颈椎承受的压力相当于挂了两个大西瓜。我们科室每月接诊的‘手机颈’患者都在增加。”
更令人忧心的是家庭关系的改变。在杭州市某小区,记者见到了一位要求匿名的初中教师。她告诉记者,现在家访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各自捧着手机,几乎零交流。“有时候我不得不提醒家长,我正在和他们谈话,能否暂时放下手机。”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成都市某小学开展了“亲子共读代替共刷”活动,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小时完全不使用电子设备,专心陪伴孩子。该校校长陈明表示:“最初家长抱怨没时间,但实施一个月后,80%的家长表示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科技公司也在寻求解决方案。多家手机厂商推出了“数字健康”功能,可以设置使用时间限制、睡眠定时等。某知名品牌产品经理透露:“这些功能看似与商业利益相悖,但却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健康的用户关系才能持久。”
然而,完全拒绝手机并不现实,也不必要。“手机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使用方式。”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数字时代的自律规范,就像我们学习饮食健康一样,需要学会数字健康。”
回到那家咖啡馆,李雯终于放下手机,喝了一口冷咖啡。她告诉记者,她正在尝试改变:给手机设置使用时间限制,参加线下读书会,甚至开始练习书法。“最初很难熬,就像戒烟一样。但现在我发现,抬头看天空的时间多了,和朋友聊天的时间多了,连睡眠都变好了。”
夜幕降临,城市霓虹闪烁。无数手机屏幕依然亮着,但有些人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生活不在那发光的矩形里,而在与人的真实连接中,在微风拂过的夜晚,在抬头可见的星空下。这场与“手机癌”的斗争,或许正是现代人重新发现自我、重建生活意义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