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郊外一间墙壁斑驳的公寓里,米兰达第一次意识到寂静是有重量的。窗外,有轨电车碾过轨道的声音、孩子们的嬉闹声、邻居修剪玫瑰丛的剪刀声——这些曾经构成她瑞典老家日常生活的背景音,在这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绵密而厚重的静默,像无形的羽绒被,将她紧紧包裹。
“我以为是语言问题。”这位三十七岁的语言学家搅拌着杯中深褐色的捷克咖啡,“但六个月后,当我能用捷克语点餐、问路甚至开玩笑时,那种寂静依然存在。”
米兰达是纪录片《某种寂静》中十二位主角之一。这部由捷克导演阿尔诺什特·诺瓦克历时三年完成的非传统纪录片,没有旁白,没有访谈,只有摄像机静静观察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居者在捷克小镇的日常生活。影片最近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特别评审团奖,引发了对“文化寂静”现象的热议。
“这不是关于语言的沉默,而是关于文化的静默。”诺瓦克在有限的采访中如此解释,“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文化编码完全不同的环境时,即使掌握了语言,仍然会错过那些微妙的文化暗示——一个眼神的含义,一次停顿的用意,一种幽默的底色。”
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片段之一,记录了米兰达在当地超市的经历。她熟练地用捷克语与收银员交流,准确说出每件商品的名字,甚至理解了收银员关于天气的玩笑。但当她转身离开时,摄像机捕捉到她脸上转瞬即逝的迷茫——她错过了收银员眼中那一丝期待回应的光芒,那是邀请进一步交流的信号。
“在这里,我像个音盲参加音乐会。”米兰达在影片外的交流中这样比喻,“我能听到音符,但听不懂旋律。”
这种“文化寂静”不仅影响社交,更重塑着人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日本程序员健太郎在布尔诺的公寓里养了三只猫。“它们不懂捷克语,也不懂日语,”他在影片中唯一一次直接对着摄像机说,“但我们之间没有这种寂静。”镜头跟随他在深夜的编程工作中,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猫咪的呼噜声打破宁静。
社会心理学家卡雷尔·霍拉切克教授认为,这种现象在现代全球化社会中越来越普遍。“我们过去认为语言是文化适应的主要障碍。但现在我们发现,即使语言障碍消除,人们仍然会经历这种‘文化寂静’。它源于对潜文化代码的无知——那些不言自明的规则、共享的参照框架和共同的历史记忆。”
在捷克小镇克拉卢普,影片记录了来自巴西的教师索菲亚如何发展出一套应对机制。她开始收集当地人的微笑——不是随意的那种,而是当她说出某个本地人才懂的典故时,对方眼中先于嘴唇绽开的那种会心微笑。“每个这样的微笑都像在寂静中钻出一个小孔。”她说。
影片也记录了寂静被打破的珍贵时刻。米兰达在社区花园帮忙时,一位老太太教她区分捷克土壤与瑞典土壤的不同。“她说我们的土壤记忆更深,承载的历史更重。”米兰达回忆那一刻,“突然间,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寂静被打破了五分钟。”
《某种寂静》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它对“融入”这一概念的质疑。影片结尾,米兰达在查尔斯大学完成了她的捷克文学研究,流利地主持学术讨论。但当学生们散去,她独自站在走廊窗前,那种熟悉的寂静又回来了。
“我意识到这种寂静不会完全消失,”她说,“它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就像斯堪的纳维亚阳光与波希米亚阴影在我身上的交融。”
诺瓦克的镜头语言极尽克制,长镜头与静态构图创造出一种近乎冥想般的观影体验。观众不仅是在观看他人的寂静,也在体验那种寂静。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持续了整整七分钟——米兰达坐在公园长椅上,看着捷克家庭周末出游,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没有一句话,却道尽了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全部复杂感受。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如何打破寂静,”诺瓦克说,“而是关于如何与寂静共存,如何将它转化为一种新的感知方式。”
随着全球移民潮持续,《某种寂静》提出的问题愈发紧迫:在日益互联的世界里,我们是否注定要携带某种文化寂静生活?这种寂静是隔阂,还是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连接方式?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记录了米兰达的一个小小仪式——每天黄昏,她会点燃一支瑞典蜡烛,泡一杯捷克茶,在两种气息的交融中,静静等待黑夜降临。在那片刻,寂静不再是一种缺失,而成了一种饱满的存在——连接着两种文化,两个家园,以及其间所有的失去与获得。
“现在我明白了,”米兰达在影片接近尾声时说,“这种寂静不是空无,而是一种回响。是我携带的全部过往,在这片新土地上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