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经济新闻>正文

中美经济韧性博弈: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

时间:2021-08-18作者:小赵阅读:36分类:经济新闻

  

  (本报2025年4月11日电)近期,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至125%‌,这一远超国际经贸惯例的税率,标志着中美围绕经济韧性的较量进入新阶段。面对美国“极限施压”,中国以系统性政策组合和结构性改革持续夯实经济底盘,两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耐力比拼日益凸显。

  一、美国“关税核弹”背后的战略困境‌

  特朗普政府自4月2日启动的“对等关税”政策,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差异化加税,其中亚洲国家税率最高,中国首当其冲‌。根据白宫文件,此次关税政策旨在“迫使贸易伙伴重新谈判”,并通过“休克疗法”缓解美国财政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直言,此举无异于“向全球贸易体系投下核弹”‌。

  然而,这一策略已引发多重反噬:

  农业受损‌:美国大豆对华出口较2018年下降37%,中西部农场主破产率创十年新高‌;

  通胀反弹‌:加征关税导致美国港口物流成本上涨23%,核心CPI回升至4.2%‌;

  盟友反制‌:欧盟宣布对美国电动车征收报复性关税,日本加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

  二、中国韧性体系的三大支柱‌

  中国以“做好自己的事”为原则,构建多层次经济韧性网络:

  全产业链优势‌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30%‌。即便在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领域,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近年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芯片自给率提升至45%‌。

  内需市场扩容‌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万亿元,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8%‌。“五一”假期全国旅游消费突破5000亿元,消费升级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政策工具箱迭代‌

  国务院近期部署的稳增长政策组合包括:扩大先进制造投资、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补贴、设立5000亿元新兴产业基金‌。央行同步实施结构性降准,引导资金流向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

  三、韧性竞争的未来走向‌

  香港中文大学郑永年教授指出,中美经济战已演变为“制度韧性竞争”‌。中国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构建“双循环”纵深防御体系‌:202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首次超50%,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

  强化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8%,逼近美国水平‌;

  深化多边合作‌:通过金砖国家扩容、亚投行项目拓展对冲西方围堵‌。

  这场比拼远未结束。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强所言:“我们有充足政策储备应对冲击,关键是保持战略定力。”‌当美国沉迷于关税武器的短期威慑时,中国正以系统化改革锻造更持久的经济韧性基因。两国在韧性赛道上的角力,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将重塑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格局。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