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的一条安静巷弄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一间排练室的地板上。这里曾是罗曼菲无数次起舞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一部纪录片试图追溯的起点。由导演陈怀恩执导的纪录片《曼菲》,历时三年制作,近期在多个国际影展中引发关注。影片以细腻而克制的镜头语言,还原了这位台湾现代舞先驱短暂却炽烈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成为探讨艺术生命与永恒意义的深刻对话。
罗曼菲这个名字,对于台湾乃至整个华语现代舞界而言,具有特殊的分量。她早年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舞蹈科,后赴纽约大学深造,回台后成为云门舞集的重要舞者。其独特的身体语汇与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使她迅速成为林怀民口中“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舞者之一”。然而,天妒英才,2001年罗曼菲被诊断出罹患肺癌,尽管经历漫长治疗,她仍持续编舞与教学,直至2006年病逝,年仅51岁。
《曼菲》的拍摄并非易事。导演陈怀恩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通过大量 archival 影像、亲友口述以及排演厅里的日常片段,拼贴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艺术家形象。片中不乏她排练时的专注身影、与学生交谈时的爽朗笑声,也有病中依然坚持工作的画面。这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反而赋予影片一种平静而深沉的力量。没有过度煽情,没有英雄主义的渲染,只有对一位舞者如何以艺术对抗命运的真实记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多次穿插罗曼菲代表作《羽化》的排练片段。这支舞作被视为她艺术生涯的终极提问——关于死亡,关于超越,关于肉体与灵魂的关系。镜头下,她以衰弱之躯示范动作,每一个延伸、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与时间博弈。一名参与拍摄的舞者回忆道:“那时候老师已经很虚弱了,但她的手一抬起来,整个空间就还是她的。”这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艺术坚持,成为整部影片最动人的注脚。
除了艺术成就之外,《曼菲》也并未回避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妹妹罗曼娟在片中谈及姐姐生病后的转变:“她以前追求完美,后来更在乎是否真实。”编舞家布拉瑞扬·帕格勒汉则分享了她晚年如何在病榻上坚持指导舞作,甚至开玩笑说“医院Wi-Fi还不错”。这些细节让罗曼菲的形象愈发丰满——她不仅是舞蹈家,更是一个面对生命终点时依然保持幽默与热爱的普通人。
影片的另一个层次,是对舞蹈与存续的哲学追问。在数位修复的演出影像中,观众能看到她20多岁时的《虹彩》、中年时期的《蚀》,以及最后的《羽化》。身体会老去、病痛会侵蚀,但舞姿却被影像永恒留存。这种“肉身易逝,艺术长存”的对照,成为导演埋藏的隐性主题。尤其当她生前一句“跳舞的人不告别”出现在片尾时,许多观众潸然泪下——艺术 indeed 成为她对抗消亡的方式。
自上映以来,《曼菲》不仅在台湾本土获得广泛回响,更入围了多个国际纪录片奖项。影评人认为,这部作品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命题:我们如何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价值?有海外观众在映后座谈中表示:“即使完全不熟悉她的舞作,你依然会被这种近乎固执的热爱所震撼。”
如今,罗曼菲的作品仍在被舞团反复排演,她的学生遍布世界舞坛。而《曼菲》这部纪录片,或许正如她曾经所说的:“舞蹈不是答案,而是提问。”它没有试图给出任何总结,只是安静地呈现一种生存的姿态——如何在疼痛中保持美丽,在有限中创造永恒。
幕落之时,银幕上最后定格的是她谢幕时微微欠身的背影。灯光渐暗,但那个身影仿佛仍在起舞。正如影片所揭示的:真正的艺术家从未真正离开,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在时光中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