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深夜的汴梁老城褪去喧嚣,青石板路上只余三两归人。而在南街尽头一扇不起眼的木门后,七十二岁的陈氏通臂拳传人陈青山刚结束最后一组单鞭训练。汗珠顺着花白鬓角滚落,在他脚下积成深色水痕。这个占地不足三十平米的院子,是开封城内最后一家传统通臂拳馆。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横店影视城,青年演员张晓飞正吊着威亚完成一套行云流水的剑花动作——这是他参演的电影《最后的武林》中最重要的武打镜头。
由著名导演李霄执导的《最后的武林》近日宣布杀青,这部聚焦传统武术传承现状的影片,意外掀起了远超预期的社会讨论。影片通过民国初期一位老拳师守护武馆的故事,镜像折射出现代化浪潮中传统武术的真实困境。在武侠题材长期集中于玄幻仙侠的市场环境下,这部坚持实景实战的写实主义作品,俨然成为一柄刺破虚妄的利刃。
“我们不是在怀旧,而是在抢救性记录。”导演李霄在片场接受采访时,指着正在练习六合大枪的老武指王进勇说,“这些老师傅平均年龄超过七十岁,每个招式都带着旧时光的印记。剧组请来的十七位武术顾问中,已有三位在拍摄期间离世。”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戏剧,更是正在消逝的文化基因。
真实,成为《最后的武林》最锋利的刃。制片方放弃使用CG特效,全部武打场面均由演员实地完成。主演张震为此闭关半年,跟随八极拳第八代传人王世泉系统学习。一场雨夜巷战戏,为追求真实感连续拍摄三十七小时,张震左肋骨骨裂后仅简单处理就回到片场。“武术的精髓不在招式,而在精气神。”张震擦拭着手中红缨枪坦言,“老师傅们说我们这代人是‘传灯者’,但更可能是守夜人。”
影片外的现实同样令人震动。中国武术协会最新统计显示,近十年间129个传统拳种中已有21个失传,仍在授徒的拳种里,超过八成面临传承断层。河北沧州八极拳传承人吴连枝的武馆,学员人数从鼎盛时期的三百余人锐减至不足二十人。“年轻人要谋生,没几个能十年如一日练功了。”老师傅摩挲着祖传的兵器架,上面十八般兵器已蒙尘大半。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拍摄期间引发的关注正在产生反向滋养。剧组在微博发起的“寻找民间高手”活动,意外征集到散落各地的老拳师影像资料十七万条。浙江大学的非遗保护中心随即启动“武林记忆”数字化工程,对濒危拳种进行全息影像保存。这种文化反哺现象被学者称为“银幕遗产的再生性保护”。
“武术从来不是打打杀杀。”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明康指出,“它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伦理观念和养生智慧。《最后的武林》的价值在于引发了全民对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新审视。”随着影片热度攀升,多个短视频平台出现“传统武术挑战赛”,年轻人开始用新的媒介语言解读古老技艺。
在影片结尾,老拳师望着改建为学堂的武馆轻声叹息:“武林没了,但武还在。”这句台词意外成为网络热梗,衍生出“武在何处”的哲学追问。或许答案藏在某个清晨的公园里——当九十岁的杨氏太极传人带着一群白领练习云手,当小学生武术操方阵喊出稚嫩而清脆的“哈”声,那些融入日常的招式,正在编织着新的武林谱系。
摄影机停止转动后,主演张晓飞悄悄在汴梁租下小院,每周固定向陈青山学习通臂拳。“电影会落幕,但传承不能断。”他说这话时,夕阳正好掠过老城墙,将师徒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像极了某个武侠故事的开始。而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胜败生死,只有绵绵不绝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