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经济新闻>正文

洪拳大师

时间:2025-09-19作者:生意社阅读:14分类:经济新闻

  在岭南一座老城深处,晨光微熹,青石板路还带着一夜的露水。年过七旬的陈德安师傅已经练完一套拳,收势站立,气息匀长。他的小武馆藏在蜿蜒的巷弄里,门外没有炫目的招牌,只有一块被岁月磨滑的木匾,上书二字:“洪拳”。

  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拳风破空之声与偶尔传来的鸟鸣。对陈师傅而言,洪拳不是江湖传奇,也不是电影里的绝世武功,而是融于血液的日常,是一种需要他用一生去守护和传递的活态文化。

  “洪拳不是打出来的,是‘走’出来的。”陈师傅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所说的“走”,是洪拳体系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桥手”与“马步”。在他的武馆里,新来的弟子必须花上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枯燥地重复扎马、走马、练桥式的基本功。“现在年轻人性子急,都想学个一招半式就去‘实战’,”陈师傅无奈地笑笑,“但他们不明白,马步不稳,桥手不硬,一切招式都是空谈。洪拳的先辈们,是在这基本功里,藏着一座山的重量。”

  洪拳,作为南派拳术的重要代表,历史悠久,以其劲力刚猛、手法丰富、步法稳健而著称。它并非单一的拳术,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常以“洪、刘、蔡、李、莫”并称五大名家,其中“洪”拳位居其首,可见其地位之尊。其拳理讲究“硬桥硬马”,发力短促爆裂,近身搏击威力极大。在冷兵器时代,它曾是保家卫国、匡扶正义的重要实战技艺。

  陈师傅的功夫得自家传,其祖父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拳师,在动荡的年代里,凭一身武艺护得一方乡邻平安。那些故事,陈师傅从小听到大,也成为他心中关于“武”之精神的最初启蒙——“武”的真谛,并非争强斗狠,而是“止戈”,是守护。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洪拳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的生存土壤日益稀薄。快餐文化的冲击,让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沉下心来,忍受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去品味这门古老艺术深处的韵味。

  “最难的,不是教动作,是传‘心法’。”陈师傅坦言。这“心法”,是练功时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是对发力时机的精准把握,更是武德修为的潜移默化。他记得自己年轻时,跟在父亲身边,除了练拳,更多的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言一行,皆有规矩。“武德比武功更重要。没有武德约束的武功,就像没有鞘的刀,最终会伤到自己。”

  为了不让洪拳绝技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师傅和许多像他一样的传承人都在努力寻找与新时代的对接点。除了坚守在传统武馆授课,他也开始尝试走进当地的中小学和社区,举办公益体验课。他惊喜地发现,当孩子们摆出似模似样的马步,口中发出“嘿哈”的呐喊时,眼中闪烁的是好奇与兴奋的光芒。

  “我不指望每个孩子都成为武林高手,但只要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强身健体,明白一些道理,这就够了。”陈师傅的计划里,还有将洪拳的基本动作进行简化,编成一套适合大众健身的体操,让更多人能接触和接受。

  夕阳西下,武馆里的训练告一段落。学员们陆续离去,陈师傅却独自留在院中。他缓缓打起一套工字伏虎拳,动作不如年轻时迅疾刚猛,却多了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沉稳与圆融。每一招每一式,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辈的精神共鸣。

  这座老城正在飞速变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在这条静谧的深巷里,时间仿佛走得慢了一些。洪拳的故事,在一招一式中继续流淌。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搏击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坚守,一种精神的延续。陈德安师傅和他的洪拳,像一棵深深扎根于岭南沃土的老榕树,默默地吐故纳新,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春天。

相关文章:

1.肆意射杀2025-09-29

2.树木之城2025-09-29

3.极速车王2025-09-29

4.老爸的烦恼2025-09-29

5.某种寂静2025-09-29

6.枪神无畏2025-09-29

7.老师与流浪猫2025-09-29

8.甜蜜香草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