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经济新闻>正文

京北的我们

时间:2025-09-13作者:生意社阅读:24分类:经济新闻

  在距离北京市中心六十公里外的燕山脚下,一部名为《京北的我们》的纪实影像作品正悄然改变人们对城郊生活的想象。这部由青年导演李哲及其团队耗时三年完成的纪录片,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却以沉静如水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京北几个普通村庄在时代洪流中的日常图景。

  影片的拍摄始于2020年深秋。当时刚结束城市题材拍摄的李哲,在一次偶然的京郊骑行中,被北部山区层林尽染的秋色和散落其间的村落所震撼。“柏油路的尽头是土路,土路的尽头是炊烟。站在山脊上向南望,能看到国贸三期的大楼像铅笔一样立在天际线上,而转过身,就是鸡犬相闻的农家院落。”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萌生了记录这种“咫尺天涯”般生活的念头。

  创作团队租住在延庆区一个仅有三十多户人家的村庄里,最初村民们对这些扛着摄影机的年轻人充满警惕。摄制组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只是帮助村民收玉米、修屋顶、教孩子写字,从未开机拍摄。“我们要做的不是‘采集’素材,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摄影师赵小萌回忆道。转机发生在那个冬天,村里最年长的王大爷突发疾病,由于山路积雪救护车无法上山,剧组用越野车连夜将老人送往医院。从此以后,村民家的门才真正向他们敞开。

  影片中最动人的段落来自对三组人物的跟踪记录。六十岁的护林员老周每天要步行十五公里巡山,三十年如一日;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陈静利用电商平台将村民的有机农产品卖到全国;来自河北的民宿经营者吴家父子则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编织出一幅生动真实的京北生活图景。

  “我们刻意避开了那些宏大的叙事。”李哲在后期制作中坚持保留了大量看似“无用”的镜头:晨雾中的玉米地、冬日炕头上结着水汽的窗户、老人布满老茧的手特写……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种深沉的视觉韵律,让观众得以窥见时间在这些村庄中流动的痕迹。

  让制作团队意外的是,影片在粗剪阶段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维民评价道:“这部作品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独特视角,它既不是田园牧歌式的美化,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以一种平视的、人文的视角展现变革中的乡土中国。”

  影片的剪辑过程同样充满挑战。超过2000小时的素材被精炼成98分钟的成片,每个镜头都经过团队反复争论。录音师坚持保留自然环境的原声——风声、鸟鸣、甚至长时间的寂静,这种声音设计在试映时让不少城市观众感到“不适”,却恰恰构成了作品真实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京北的我们》已获得多个国际纪录片节的参展邀请,但李哲团队更看重的是它在拍摄地引起的反响。今年春天,他们在村里举行了首场放映,当看到自己在银幕上的生活时,许多村民流下了眼泪。“原来我们的日子这么有分量。”老周看完电影后感慨道。

  随着北京城市扩张的加速,这些京北村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速公路即将通到村口,旅游开发项目也已立项。或许不久的将来,影片中的某些场景将永远消失。《京北的我们》因此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成为了一份珍贵的时代档案,记录下中国城乡变迁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与情感。

  正如社会学者所言,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那些看似静止的村庄同样有着自己的脉搏和呼吸。而真正的发展,或许应该是让城市与乡村相互看见,彼此成全。影片最后的长镜头意味深长:夕阳西下,长城蜿蜒于燕山之上,山脚下的村庄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与远处城市璀璨的灯光渐渐连成一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共生与希望的故事。

上一篇:造梦者

下一篇:遗忘空间

相关文章:

1.肆意射杀2025-09-29

2.树木之城2025-09-29

3.极速车王2025-09-29

4.老爸的烦恼2025-09-29

5.某种寂静2025-09-29

6.枪神无畏2025-09-29

7.老师与流浪猫2025-09-29

8.甜蜜香草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