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宗新闻>正文

猪价低迷下的破局之道:逆周期布局与成本控制

时间:2021-08-31作者:百晓生阅读:1分类:大宗新闻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从"高利润时代"向"微利时代"的转型,猪周期缩短、波动加剧成为新常态。与此同时,豆粕作为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其价格在2025年二季度出现触底反弹趋势,直接推高养殖成本。这一双重压力下,行业如何通过逆周期布局实现破局,成为养殖企业、饲料厂商及投资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豆粕价格反弹:饲料企业的成本传导博弈

  4月以来,国内豆粕价格受巴西大豆到港延迟及中美关税战升级影响,呈现阶段性上涨。外三元生猪价格虽同步攀升至14.91元/公斤,但饲料原料成本的压力传导存在滞后效应。据行业测算,2025年9-12月饲料成本将迎来实质性上涨,其对养殖利润的挤压可能延续至2026年上半年。这种"剪刀差"现象迫使新希望、海大等头部饲料企业在5月初密集发布提价函,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豆粕占饲料蛋白比例超60%,其价格每上涨100元/吨,养殖头均成本增加约15元。当前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两极分化:大型集团通过远期合约锁定巴西大豆进口价格,中小养殖户则加速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这种分化预示着行业整合可能进一步加速。

  逆周期布局:牧原模式的启示

  在猪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头部企业的逆周期操作展现出战略价值。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在2020-2021年行业低谷期仍坚持产能扩张,通过自繁自养体系降低单头猪的固定成本分摊。这种"以量补价"的策略在2024年猪价回升时获得超额收益,验证了逆周期布局的前瞻性。

  当前行业可借鉴的逆周期工具包括:

  产能弹性调节:在猪价跌破成本线时维持能繁母猪存栏,利用生物性资产的时间差捕捉后续反弹;

  期货工具对冲:通过生猪期货套保锁定未来6-12个月的销售价格,平滑利润波动;

  纵向一体化:饲料-养殖-屠宰全链条布局,抵消单一环节价格风险。某上市公司财报显示,采用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在2024年猪周期低谷时,利润率仍高出行业均值3.2个百分点。

  成本控制的三大破局点

  面对豆粕价格波动,领先企业已构建多层次应对体系:

  配方革命:利用酶制剂提高蛋白吸收率,使豆粕用量从18%降至15%,每吨饲料成本可降低40元;

  替代品组合:菜籽粕、棉粕与氨基酸平衡技术的结合,形成动态调整的配方库;

  数字化饲喂: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精准营养",某万头猪场应用后头均饲料浪费减少1.8公斤。

  这种精细化运营正在改变行业逻辑。正如某分析师所言:“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赌周期,而是看谁能在15元/公斤的猪价下依然保持盈利。”

  2025-2026:关键时间窗口的预判

  综合行业数据,当前有三大信号值得关注: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1.5%,预示2026年上半年生猪供应可能收紧;二是巴西大豆到港量4月下旬开始回升,豆粕库存周期将从20天缩短至12天;三是国家收储政策对猪价形成托底效应。

  对养殖企业而言,现阶段需要做好"三线作战"准备:短期利用期货工具锁定饲料成本,中期调整母猪种群结构,长期则需完善产业链布局。饲料企业则需关注替代蛋白源的技术突破,比如单细胞蛋白的商业化应用已进入中试阶段。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只有将周期波动纳入战略框架,才能在生猪养殖的马拉松中持续领跑。那些既能把握豆粕价格波动节奏,又能在行业低谷时逆向扩张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洗牌中占据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