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铁矿石市场供需博弈
截至2025年7月5日,全球铁矿石市场延续了上半年“供需双弱但价格偏强”的矛盾态势,62%品位澳粉指数报收于94.2美元/干吨,较前一交易日微涨0.6%,但较年初的109.1美元/干吨仍累计下跌13.6%。这一价格水平如同“高空走钢丝”,既受到中国生铁产量缩减的压制,又因国际出口韧性获得支撑,市场情绪在政策预期与基本面博弈中反复摇摆。

一、价格动态:窄幅震荡中的多空拉锯
7月5日主流矿种报价呈现分化:
62%澳粉(CFR中国):94.2美元/干吨,周环比上涨1.2%,但较6月底的93.6美元/干吨仅回升0.6%,显示反弹动能不足。
65%巴粗(青岛港现货):112.4美元/干吨,较上月同期下跌2.3%,高品位矿溢价收缩反映钢厂对成本敏感度提升。

国产铁精粉(66%唐山):825元/湿吨,同比下跌7.8%,国内矿山在进口矿挤压下被迫“以价换量”。
这种分化格局如同“冰火两重天”——高成本矿种价格持续承压,而中低品位资源因钢厂阶段性补库需求获得喘息。值得注意的是,7月远期合约报价已隐含下半年均价下行至87美元/吨的预期,部分贸易商开始提前对冲库存风险。

二、供需基本面:中国减产与全球库存博弈
供应端呈现“外紧内松”特征:
进口矿到港量:6月澳洲三大港口发运量环比下降8%,受飓风季节影响,7月供应缺口或扩大至300万吨;
国产矿产量:1-6月累计同比减少4.7%,部分中小矿山在成本线附近“挣扎求生”。
需求侧则遭遇“双杀”:
中国生铁产量:2025年预估8.12亿吨,对应铁矿石需求12.83亿吨,同比缩减4.7%,相当于全球海运市场减少约1.2亿吨“胃纳量”;

海外钢厂复产:东南亚电弧炉产能利用率升至68%,但难以完全抵消中国减量,全球库存周期进入“慢去化”阶段。
三、市场情绪:政策预期放大短期波动
7月初的反弹行情主要受三方面催化:
中国基建专项债加速投放,市场预期三季度钢材需求边际改善;
巴西淡水河谷调降年度发运目标,引发供应收紧担忧;
美元指数回落,大宗商品计价货币压力暂缓。
但分析师普遍认为,这些因素如同“强心针”,难以扭转铁矿石中长期下行趋势。某外资投行模型显示,若中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维持当前20%的同比降幅,2025年Q4矿价或下探80美元/吨关口。
四、产业链影响:利润再分配与套保策略
对下游行业而言,当前价格水平正在重塑利润格局:

钢厂:吨钢原料成本较年初下降210元,但成材价格跌幅更大,盈利空间仍被压缩;
贸易商:港口现货升水远期合约的现象消失,跨期套利机会减少;
矿山企业:澳洲非主流矿企现金成本线已触及90美元/吨,若价格进一步下跌将触发“减产潮”。
建议投资者关注三大信号:中国粗钢平控政策细则、海外矿山成本曲线陡峭化程度、以及再生钢铁原料对铁矿的替代增速。正如一位资深交易员所言:“现在的市场就像被两股洋流拉扯的帆船——既要警惕供应端突然‘搁浅’,也要防备需求‘漩涡’的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