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宗新闻>正文

欧盟电动车关税政策调整:一场牵动全球供应链的博弈

时间:2020-11-27作者:小雅阅读:1分类:大宗新闻

  2025年4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移动升降设备(MAE)加征7.3%至14.2%的反补贴税,叠加此前反倾销税后,部分产品总税率最高达66.7%。这一政策虽未直接针对电动车,但紧随其后的是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达成的关键共识:取消原定2024年加征的关税,转而设立3.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9万元)的最低售价门槛,变相将低端电动车排除在欧盟市场之外。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欧盟试图在保护本土产业与接纳中国新能源技术之间寻找平衡,而市场反应已迅速传导至上游原材料领域——镍、钴期货价格应声波动,投资者情绪随之升温。

  政策逻辑:从“硬关税”到“软门槛”的转变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政策调整,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精细化操作。早期计划通过高关税直接限制进口,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等机构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将损害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欧洲车企利益。最终,欧盟选择以“最低售价”替代全面加税,既规避了直接冲突,又通过价格门槛筛选市场——例如,中国售价10万元级的微型电动车将无法进入欧盟,而高端车型如蔚来、极氪等仍可参与竞争。

  这一策略的深层动机在于,欧盟意识到“阻挡中国电动车”已不现实。正如德国VDA主席穆希雅所言:“新能源是趋势,挡不住。” 更紧迫的是,美国近期对华关税战升级,迫使欧洲提前布局,避免成为中美博弈的“夹心层”。

  镍、钴期货市场的“政策敏感症”

  政策风向的微妙变化,迅速在原材料市场掀起涟漪。研报显示,钴价近期上涨2.6%,镍价涨幅达4.3%。这种波动并非单纯供需失衡,而是市场对政策风险的提前定价。

  以镍为例,尽管美国关税对其直接影响较小,但欧盟政策间接推高了市场对“中国需求”的预期。中国电动车若因关税限制出口受阻,本土电池产能可能转向内销,进而压低镍需求;反之,若高端车型出口放量,则可能刺激高镍电池(如三元锂电池)的原料采购。这种不确定性催生了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部分机构甚至通过跨市场套利(如LM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价差)放大波动。

  钴的行情则更显复杂。中国钴消费的60%以上用于电池,而欧盟政策若抑制中国电动车出口,可能倒逼电池厂转向高镍低钴技术,进一步挤压钴需求。但另一方面,欧盟本土电动车产能扩张(如德国车企加速电动化)又可能增加对钴的采购——目前欧洲金属钴主要依赖挪威、日本等国进口,供应链重构的空间极大。

  产业链的“蝴蝶效应”:从矿山到终端

  政策变动的影响正沿供应链逐级传导:

  矿山端:非洲刚果(金)的钴矿商已开始调整出货节奏,部分企业将原料优先发往中国保税区,以规避未来可能的贸易壁垒。

  加工端:华友钴业等中国锂电材料龙头凭借一体化产能(从矿石到前驱体)获得溢价,投资者认为其抗政策风险能力更强。

  车企端:中国品牌加速在欧洲本土化生产,如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建厂,以绕过关税限制;而欧洲车企则被迫在“自建电池厂”和“依赖亚洲供应商”间艰难抉择。

  投资者的两难:短期博弈与长期布局

  面对政策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分化明显:

  对冲基金:利用期货波动做短线套利,例如押注欧盟可能对华进一步加税,提前做多钴合约。

  产业资本:更关注技术路线变迁。例如,欧盟若持续抬高门槛,可能加速固态电池(无需钴镍)的研发投入,从而颠覆现有原料需求结构。

  政策制定者:需权衡保护主义与开放竞争。VDA等机构已呼吁欧盟“改善能源效率与基础设施”,而非依赖关税——这暗示欧洲产业政策可能转向“内生竞争力提升”。

  结语:一场远未结束的博弈

  欧盟的关税与价格门槛政策,短期内或许能为其电动车产业争取喘息空间,但长期看,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已不可逆。对中国而言,高端化与本土化是应对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对投资者来说,镍钴市场的波动恰恰反映了新旧能源交替期的典型特征——政策风险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未来,谁能在博弈中率先找到平衡点,谁就能在新能源时代的原材料定价权争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