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宗新闻>正文

栀子花开

时间:2025-09-29作者:生意社阅读:1分类:大宗新闻

  六月初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柏油路上跳跃,街角花店的水雾喷洒在栀子花丛上,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甜香。对于许多走过青春的人来说,这个季节的味道总是与一首歌紧密相连——二十年前,一首《栀子花开》带着校园里离别的愁绪与憧憬,悄然绽放在每个毕业生的行囊里。

  在城东一家老式音像店里,店主李伟正擦拭着CD架上的灰尘。《栀子花开》的旋律从隔壁中学的广播飘来,他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人来问有没有这首歌的唱片。”李伟说,尽管现在流媒体当道,还是会有毕业多年的顾客专程来找这首“青春纪念品”。

  这首创作于2004年的歌曲,最初收录在主持人何炅的同名EP中。制作人刘睿回忆,当时团队只是想为毕业季做一首清新简单的歌,没想到栀子花的意象与离别的情绪如此契合,“就像歌词里写的‘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一下子击中了年轻人的心”。

  从磁带、CD到MP3,再到如今的在线音乐平台,《栀子花开》的传播方式不断变迁,却在每个毕业季准时回归。在北京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高三学生陈琳和同学们手挽手唱着这首歌,泪水在眼眶打转。“它不像其他毕业歌那么悲伤,”陈琳说,“有种带着希望说再见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情绪表达,或许正是这首歌长盛不衰的原因。音乐评论人林芳分析,《栀子花开》的成功在于把握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哀而不伤”。“它承认离别的惆怅,但更强调珍藏美好、继续前行的勇气,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更贴近东方人的审美。”

  2015年,歌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登上大银幕,导演王菁表示,选择这个IP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栀子花”。“它不是具体指代某个人、某件事,而是青春里所有美好事物的集合。”

  在南京大学的栀子花丛旁,退休教授张明远每年都会看到毕业生在这里拍照留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九十年代唱《同桌的你》;这二十年来,《栀子花开》成了新的毕业仪式。”他说,这些歌曲就像文化坐标,标记着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

  随着时代变迁,《栀子花开》也在被赋予新的诠释。在B站上,年轻UP主们用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演绎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它成为毕业季话题的标配背景音乐;在海外,留学生们用这首歌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跨越时空与不同世代对话。”社会学者杨建国认为,《栀子花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包容性,“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夜幕降临,那所中学的毕业晚会接近尾声。操场上,学生们举起手机闪光灯,随着《栀子花开》的旋律轻轻摇摆。星光与灯光交织成一片流动的银河,十八岁的面庞在光影中明明灭灭。这一刻,歌声穿越了二十年时光,依然清新如初,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

  这朵白色的花,早已超越了音乐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年复一年地提醒着人们:有些美好,永远不会随着毕业而逝去;有些情感,总会在某个初夏的午后,随着熟悉的旋律悄然苏醒。

上一篇:聊天室

下一篇:聊斋志异之桃花劫

相关文章:

1.脆弱2025-09-29

2.致命出轨2025-09-29

3.自然召唤2025-09-29

4.桃色交易(原声版)2025-09-29

5.桃色新闻2025-09-29

6.聊斋志异之桃花劫2025-09-29

7.栀子花开2025-09-29

8.聊天室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