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当颁奖嘉宾缓缓念出“最佳导演——《归途》李维”时,全场寂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这位年过半百、首次提名即获奖的导演,似乎并未被突如其来的荣誉冲昏头脑。他稳步上台,接过沉甸甸的奖杯,没有过多的亢奋,只是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平静地说:“感谢电影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电影。”
《归途》并非一部追求商业成功的作品。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庞大的明星阵容,甚至没有讨巧的叙事结构。它用近乎朴素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重返故乡,在废墟与记忆之间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影片中长达数分钟的空镜——摇曳的芦苇、雨滴敲击瓦片、风中残破的春联——曾被制片方质疑“过于沉闷”,却恰恰成为李维作者风格的鲜明注脚。有评委在后来的访谈中透露:“在众多技巧纯熟的作品中,《归途》的真诚与作者性打动了我。它不迎合,不妥协,只是静静地凝视着生活的本来面貌。”
这份“不妥协”的背后,是李维长达二十年的坚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他没有像同窗那样迅速投身商业片浪潮,而是选择用将近十年时间从事纪录片创作,深入中国西北、西南的乡村,用镜头记录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与普通人的人生百态。这段经历深刻塑造了他的美学观念。“纪录片教会我等待与尊重,”李维在获奖后的后台采访中表示,“你不能强迫生活按照剧本发生,只能耐心观察、捕捉。这种观念我也带到了故事片创作中。”
《归途》的拍摄过程本身就如同一场艰苦的修行。剧组在山西一个偏远小城驻扎了三个月,李维坚持全程实景拍摄,拒绝使用任何滤镜或过度的人工布光。为了一个日出镜头,团队连续两周凌晨三点起床等候最佳光线;为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他要求摄影师采用大量手持长镜头,让观众仿佛亲身漫步在那片荒凉而又熟悉的土地上。这种几近偏执的追求曾让投资方倍感压力,但最终呈现出的影像质感却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电影艺术》杂志主编王景明评价道:“在李维的镜头下,每一帧画面都不仅是叙事载体,更是情感与哲学的延伸。他让观众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然而,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像《归途》这样具有强烈作者印记的艺术电影,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依然举步维艰。该片尽管口碑爆棚,但排片率始终低迷,最终票房甚至未能覆盖成本。这似乎成了艺术电影导演普遍面临的悖论:越是获得专业认可,越可能远离大众市场。
李维对此显得颇为淡然。“票房从来不是我的尺子,”他说,“电影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在观众离开影院后依然留下思考。哪怕只打动一个人,这创作就有意义。”但他也承认,中国电影生态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商业与艺术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流浪地球》这样展现工业实力的巨制,同样也需要那些关注个体命运、探索语言可能性的作品。健康的环境应该让各种电影都有生存的土壤。”
这一观点得到了业界不少人士的呼应。著名制片人陈兰在典礼后的论坛上指出:“李维的获奖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专业领域始终在为高质量、有作者性的作品保留空间。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流媒体、海外发行、电影节展等多元渠道,为这类电影找到它的观众,构建可持续的创作闭环。”
当被问及百万奖金将作何使用时,李维露出了整晚第一个舒展的笑容:“下一部片子已经在筹备了,还是现实题材,关于一个寻找失踪儿童的老人。”他顿了顿,补充道,“奖金刚好能弥补《归途》的一部分亏空,剩下的,就投给新项目吧。能继续拍下去,就是最好的奖励。”
在这个热衷于速成与变现的时代,李维和他的《归途》仿佛一个温柔的提醒:总有一些人愿意逆流而上,用近乎笨拙的执着守护着电影作为艺术的尊严。他们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其存在本身,就是照亮中国电影多元未来的一束不可或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