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宗新闻>正文

渔者

时间:2025-09-17作者:生意社阅读:25分类:大宗新闻

  晨曦微露,渤海湾的薄雾尚未散尽,六十五岁的老渔民张海生已经站在了“鲁昌渔708”号的甲板上。他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整理着缆绳,古铜色的脸庞刻满了与海风搏斗的印记。对于他而言,这片蔚蓝的海域不仅是谋生的战场,更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部厚重的家族史诗。

  “我十六岁就跟着父亲上船,那时候的鱼真多啊,一网下去,银光闪闪的满舱都是。”张海生点燃一支烟,目光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时间,看见四十年前那个生机勃勃的海。他的父亲、祖父,都是这片海上的渔者,家族的记忆与潮汐的涨落紧密相连。然而,如今的海洋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现在的海,瘦了。”他喃喃道,这是老渔民们对渔业资源衰退最直观也最痛心的表达。

  改变的不只是海洋。张海生的儿子张伟,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成了“码农”。对于父亲坚守的传统近海捕捞,张伟的情感复杂而矛盾。“我知道爸舍不得,那是他一辈子的念想。但我更担心他的安全,而且……这行当确实越来越难了。”两代人的选择,折射出中国无数渔业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阵痛。传统的渔业生产模式,正面临着资源约束、经济效益和后代择业观转变的多重挑战。

  面对困境,转变正在悄然发生。在当地的渔港码头,一种被称为“船老大+电商”的新模式开始流行。像张海生这样的老船长们负责带领船队出海,捕捞最新鲜的渔获。船只一靠岸,等候多时的冷链车便会迅速将海产品运往合作的水产加工公司。经过分拣、包装后,这些来自大海的馈赠便通过电商平台,直达千里之外消费者的餐桌。

  “我们现在不止会打鱼,还得学会看手机订单哩!”另一位较年轻的船长李建国笑着说。他的渔船配备了北斗导航和实时通讯设备,既能保障安全,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的急缓来调整作业节奏。这种“订单渔业”模式,有效减少了盲目捕捞和中间环节,提升了渔获的经济价值,让渔民们的辛苦劳作能获得更合理的回报。

  除了销售端的革新,生产方式的转型更为关键。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生态可持续的海洋牧场建设。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优质水产苗种,试图修复近海渔业资源。部分有远见的渔民开始从单纯的“捕猎者”向“耕海者”转变,尝试开展网箱养殖、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生态吊养等高附加值产业。

  对于老一代渔者而言,上岸同样是一种选择,但离不开精准的政策扶持。当地政府组织了多期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转产转业的渔民学习水产加工、休闲旅游服务甚至渔船维修等新技能。同时,开发了以渔港风光、海鲜美食、渔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 former fishermen 开办“渔家乐”,实现了“洗脚上岸”后的顺利转型。

  夕阳西下,余晖将海面染成金红色。张海生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坐在码头边看着归港的船只。他的船上,或许不会再有自己的儿子接班,但他看到了这个行业顽强的新生。有年轻人带着新的知识和技术回来,创办了水产电商公司;有科研人员长驻渔村,研究如何更科学地“耕海牧渔”;还有更多的“渔者”,正以新的身份,延续着与海洋的深厚情缘。

  海还是那片海,但渔者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的一页。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勇气、艰辛与收获的传统叙事,更增添了智慧、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篇章。在这片古老的蓝色国土上,新老渔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正共同驶向一片充满希望的新航程。

上一篇:渐入秋凉

下一篇:渎职

相关文章:

1.脆弱2025-09-29

2.致命出轨2025-09-29

3.自然召唤2025-09-29

4.桃色交易(原声版)2025-09-29

5.桃色新闻2025-09-29

6.聊斋志异之桃花劫2025-09-29

7.栀子花开2025-09-29

8.聊天室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