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宗新闻>正文

稀土价格飙涨,磁材企业如何过冬

时间:2018-03-16作者:晓晓阅读:1分类:大宗新闻

  

  近日,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稀土价格指数攀升至163.5,创下两年来的新高。这一数字不仅打破了2022年426.8点的历史峰值,更折射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下稀土供需矛盾的加剧。对于依赖稀土原料的磁材企业而言,这场价格风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政策与出口:稀土涨价的“双引擎”

  新政府的稀土出口政策收紧预期,成为市场情绪的催化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稀土出口管控可能趋严,进一步推高国际市场价格。与此同时,全球电动车、风电等清洁技术需求爆发式增长,推动中国稀土及其合金出口总值同比上升15%。这种“政策利好+需求激增”的双重驱动,使得稀土价格短期内难现回调空间。

  磁材企业的“成本困局”

  稀土作为钕铁硼永磁体的核心原料,其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磁材产业链。以生产机器人转子的金力永磁为例,尽管其与头部基金合作研发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但稀土成本占比仍超过60%。某磁材企业高管坦言:“当稀土现货价格突破45万元/吨时,我们的毛利空间被压缩了至少两成。”这种压力在中小型磁材企业中更为明显——它们缺乏规模优势,难以通过长协订单锁定低价原料。

  技术突围:从材料替代到工艺升级

  面对成本压力,头部企业正加速技术迭代。韵升、正海等公司纷纷布局转子环节的垂直整合,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镝铽减量技术,用廉价的镧铈元素部分替代高价重稀土。这种“减法”工艺虽可能牺牲部分磁性能,但在家电、普通电机等中低端市场已显现竞争力。一位行业分析师比喻:“这就像咖啡店用拼配豆替代单品豆,既要风味,也得算经济账。”

  资本市场的冰与火之歌

  投资者对磁材板块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上游稀土企业如北方稀土因自产配额接近4万吨,被视作价格弹性最大的标的;而中游磁材企业则面临估值重塑——人形机器人概念虽带来想象空间,但2025年业绩修复预期仍需实际订单支撑。国泰海通研报指出:“当稀土价格温和上涨时,磁材企业可通过库存增值获利;但暴涨行情下,成本传导滞后会导致阶段性亏损。”

  长期博弈:产业链的价值再分配

  这场价格博弈正在改写稀土产业链的利润分配规则。一方面,拥有分离厂优化能力的盛和资源、广晟有色等上游企业,通过工艺改进捕获超额收益;另一方面,能与特斯拉、西门子等终端用户签订价格联动协议的磁材龙头,则获得更强的议价权。正如风电整机厂商某采购负责人所言:“现在不是单纯比谁报价低,而是看谁能提供从稀土到磁钢的一站式稳定供应。”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稀土价格的飙升既是资源稀缺性的必然反映,也是全球能源革命投射在微观产业上的缩影。对于磁材企业而言,穿越周期的方式或许在于:向上游延伸资源布局,向下游绑定高附加值应用,在成本与创新的钢丝上走出自己的平衡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