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一种未知的病毒悄然蔓延。街道空了,商场关了,整个城市陷入前所未有的沉寂。而就在这片沉寂之中,一种平时毫不起眼的物品,突然站上了风口浪尖——口罩。
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原本在医院、实验室或工厂里才被频繁使用的防护用品,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药店里早早排起长队,电商平台秒光无货,朋友圈开始出现各种求购信息。“口罩荒”像一场无声的海啸,席卷了整个社会。
疫情初期,国内口罩日产能在2000万只左右。面对数以亿计的日常需求,这个数字显得杯水车薪。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价格开始失控。原本几毛钱的一次性医用口罩,被炒至十元甚至更高;N95口罩更是一罩难求,单价破百仍有人抢购。
市场的狂热催生了形形色色的参与者。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里,不少原本做日用百货的老板迅速转行,联系熔喷布货源、购买生产线,注册医疗器械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口罩厂负责人回忆:“那时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生产线二十四小时不停,一天的净利润就能达到六位数。”
巨大的利润诱惑下,不少人铤而走险。家庭小作坊用纸巾和耳绳拼凑出“三无口罩”,假证、假章、假资质层出不穷。监管部门随后开展严厉打击,查获了数亿只假冒伪劣口罩,阻止其流入市场。有业内人士感慨,“那时口罩已不是医疗物资,而是硬通货,是很多人眼里的‘金山’。”
与此同时,另一场更为温情的“口罩行动”也在悄然进行。海外华人、留学生群体自发组成采购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符合标准的口罩、防护服,一箱箱运回国内。无数普通人通过社交媒体互助,分享购买信息、捐赠富余物资,甚至自发组织向医院直接捐赠。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位一线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那时候,医院的口罩极其紧张,是很多热心市民和机构雪中送炭,让我们得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随着国家统筹推动,口罩产能以惊人的速度提升。中国石化、上汽通用、富士康等大型企业纷纷改建生产线,“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成为那段时期最动人的口号。到2020年3月底,中国口罩日产量已突破1亿只;四月之后,更是稳定在3亿只以上。产能的爆发式增长,逐步缓解了口罩短缺的局面。
口罩带来的不仅是防护,还有全新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它遮住了表情,却放大了眼神;它拉开了物理距离,却让心与心的协作更加醒目。有人因为戴口罩遭遇误解,也有人因为分享几只口罩而结识挚友。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口罩已从“疯狂”归于“日常”。它成为出门前的必备物品,如同手机、钥匙一样自然。曾经被炒到天价的口罩也逐渐回归理性价格,市场上甚至出现了设计多样、可重复使用的口罩产品,反映出制造业的灵活与韧性。
回过头看,“疯狂的口罩”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危急时刻的市场失控与人性挣扎,也映现了普通人的善意、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和中国制造的反应速度。它不只是一段关于物资短缺、价格波动的经济案例,更是一段属于所有人的集体记忆——在灾难面前,我们慌乱过、追逐过,也互助过、坚守过。
而那段日子留下的,除了逐渐淡去的焦虑,或许还有对日常的重新珍视:原来呼吸,曾是一件那么需要被保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