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脉腹地的一个小村庄里,凌晨五点的薄雾尚未散去,26岁的王振兴已经开着拖拉机驶向山脚下的木耳种植基地。与此同时,在600公里外的沈阳铁西区,31岁的李梦楠正走进她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实验室;而在更北边的大庆,28岁的刘思琦刚刚结束凌晨的直播,她经营的东北特色农产品店铺一夜之间收到了三千多个订单。这些分散在东北广袤土地上的年轻人,正在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东北故事。
电影《东北新青年》近期在全国公映,这部由秦教授执导,田娃、毕畅等演员主演的影片,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当下东北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影片中,主人公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的情节,并非艺术虚构,而是当下东北正在发生的真实图景。
“我们想展现的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东北,”导演秦教授在沈阳的首映式上说道,“而是今天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新东北。这里的年轻人既有扎根黑土地的坚守,也有面向全球的视野。”影片拍摄期间,剧组深入吉林、辽宁的多个乡村,许多当地村民本色出演,让影片充满着质朴的生活气息。
东北农业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东北地区青年返乡创业率在过去五年间增长了17%,其中80%集中在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这些被称作“新东北青年”的群体,正成为推动东北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辽宁鞍山,32岁的张浩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三年前他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工业无人机研发的企业。“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放弃北京的高薪回到东北,”张浩站在宽敞的厂房里说道,“但你看,这里不仅有完整的工业配套体系,还有成熟的产业工人,更重要的是,东北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里有太多机会等待着我们年轻人去发掘。”
如今,张浩的企业已经拥有47项专利,产品销往全国23个省份,为当地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在他的公司里,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9岁,大多是东北高校毕业的年轻人。
文化领域同样活跃着新东北青年的身影。在长春,一支由90后组成的“新东北影人”团队正在通过网络短视频传播东北文化。他们的作品既展示东北的冰雪美景、特色美食,也记录普通东北人的日常生活,在各大平台拥有超过千万粉丝。
“很多人对东北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团队负责人赵雪说道,“我们想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展现一个时尚、现代、多元的新东北。”最近,他们正在策划一系列关于东北科技创新的短视频,主题从航空航天新材料到人工智能农业应用,打破了人们对东北的传统认知。
教育领域的变化同样显著。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地生源回流明显,更多东北籍学生选择留在或返回东北就读高校。“东北高校在航空航天、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这吸引了很多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哈工大一位教授表示。
与此同时,东北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年轻一代的推动下焕发新生。在大连,一群海归青年创办了东北首家设计创新中心,将传统东北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沈阳,年轻的音乐人将二人转与流行音乐融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新东北音乐;在哈尔滨,90后作家群体正在通过文学作品重塑东北的文学形象。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人才外流、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等问题仍需破解。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新一代东北青年的努力下,这片黑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我从不认为东北是落后的代名词,”在大庆经营跨境电商的90后姑娘陈晨说,“这里有中国最好的工业基础、最优质的农产品、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年轻人要做的,就是为这些传统优势注入新的活力。”
夜幕降临,长春红旗街的咖啡馆里坐满了年轻人,他们谈论着创业计划、艺术创作和科技创意,窗外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完美交融。这些年轻人或许没有离开过东北,或许曾经远行却又归来,他们正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东北的未来。
正如电影《东北新青年》中的一句台词:“黑土地从来不缺少梦想,只缺少播种梦想的人。”现在,新一批播种者已经到来,他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耕耘着一个不一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