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宗新闻>正文

打工者

时间:2025-09-15作者:生意社阅读:8分类:大宗新闻

  凌晨四点半,城市仍被深沉的夜色笼罩,大多数居民楼窗户漆黑一片。然而,在城市东部的某大型物流中转站,灯火通明如白昼。李明,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分拣员,已经和工友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寒风从巨大的仓库门口灌入,他紧了紧身上的工装外套,熟练地戴上线手套,站到了嗡嗡作响的传送带前。

  “双十一刚过,双十二又来了,包裹量是平时的两三倍。”李明的声音混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几乎需要喊出来才能听清。他的工作是将如山般堆积的包裹按区域分拣,每小时要处理上千件,重复弯腰、扫码、分拣的动作数千次。这样的工作,他从凌晨四点半要持续到中午十二点,有时甚至更晚。

  在这个拥有超过两亿人的庞大群体中,李明只是普通的一员。他们从广袤的乡村涌向城市,分布在建筑工地、生产车间、快递网点、餐厅后厨和小区楼道,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和“螺丝钉”。他们的故事,往往隐藏在繁华都市的背面,却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最真实的底色。

  中午十二点十分,李明终于有了一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食堂提供十元一份的套餐:一荤两素,米饭管饱。他和几个老乡坐在一起,边吃边刷手机。他的手机屏幕上,是三岁女儿刚刚发来的语音:“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了。”李明笑了笑,回了句“过年就回去”,然后迅速关掉了屏幕,低头大口吃饭。工友们聊着老家盖房、孩子上学的事,这是他们疲惫工作时最温暖的慰藉。

  对于许多打工者而言,家庭的未来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全部动力。来自四川的建筑工人王大海,在三十层高的楼顶外墙安装玻璃幕墙。安全绳系在腰间,风吹得衣服猎猎作响。他告诉记者,这份工作危险,但收入比在老家务农强太多。“儿子争气,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我得多干几年,给他攒够上大学的钱。”说这话时,他脸上有自豪,也有对脚下高空的习惯性漠然。

  下午五点,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开始讨论晚上的聚餐,而位于城市西部的餐饮一条街却迎来了一天中最紧张的备战时刻。来自湖南的陈晓霞是其中一家火锅店的服务员,她正小跑着穿梭于后厨和前厅之间,摆台、检查餐具、核对预订信息。她的“下班”时间通常在晚上十点以后,如果遇到客人喝酒畅聊,拖到凌晨也是常事。

  “辛苦不怕,就怕客人不理解。”陈晓霞说。她曾被一个醉酒的客人无故斥责,躲到卫生间哭了五分钟,擦干眼泪又笑着出去服务。问她为什么能忍,这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语气平淡:“扣了钱,这个月给家里寄的就少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城市一隅的集体宿舍里,李明刚刚洗漱完毕。八人一间的屋子有些拥挤,但每月只需分摊很少的租金。他躺在床上,和妻子视频通话,手机信号时好时坏。屏幕那端,女儿已经睡着,妻子小声说着家里的琐事:新买的母猪快下崽了,村支书来问医保交了没……这是李明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像李明这样的农民工总量已超过2.9亿人。他们平均年龄逐年增大,“80后”已成为主体。与父辈“挣了钱就回家”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渴望在城市扎根,但高房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横亘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专家指出,打工群体是推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从推动农民工参保、扩大随迁子女入学比例,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工资支付,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不断完善,试图为他们创造更加公平友善的环境。但这条路,依然漫长。

  晚上十一点,陈晓霞终于下班了。她换下工服,和同乡姐妹挽着手走回租住的小屋。路上,她们讨论着过年回家的计划,商量着给家人带什么礼物。城市的霓虹灯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她们的笑声飘散在微凉的夜风里。

  明天,凌晨四点的闹钟依旧会响起,物流中转站会再次轰鸣,高楼上的安全绳会再次垂下,火锅店的锅灶会再次沸腾。这些打工者们,用汗水浇筑着个人的梦想,也用肩膀扛起了城市的明天。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汇聚成这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叙事诗。

上一篇:战金刚

下一篇:战王

相关文章:

1.扫毒2天地对决(普通话版)2025-09-15

2.打过长江去2025-09-15

3.扑蝶2025-09-15

4.霸道总裁女保镖2025-09-15

5.战王2025-09-15

6.打工者2025-09-15

7.战金刚2025-09-15

8.霍元甲之精武天下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