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PMI数据全面回升
2025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了最新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7%,三大指数较上月分别上升0.2、0.2和0.3个百分点,呈现全面回升态势。这一组数据犹如经济运行的“体温计”,在连续波动后终于指向了更稳定的区间,标志着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复苏动能正在蓄积。

制造业PMI:回暖信号背后的结构性亮点
尽管制造业PMI仍处于49.7%的收缩区间(低于50%荣枯线),但连续两个月的回升趋势值得关注。0.2个百分点的增幅虽看似微小,却如同寒冬后初融的冰层,反映出产业链各环节压力逐步缓解。从细分指标看,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的同步改善表明供需两端正形成良性互动——企业接单能力增强后,生产线开工率随之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持续高于临界点,像经济引擎中的“高转速齿轮”,拉动整体工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不过,原材料库存指数的低迷也提示企业补库意愿仍显谨慎,这可能是下游需求复苏尚未全面传导至上游的体现。

非制造业:服务业与基建双轮驱动扩张加速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以50.5%站稳扩张区间,且增速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展现出更强的经济韧性。其中服务业PMI的回升得益于端午假期消费热潮,餐饮、文旅等行业数据如同“节日烟花”般短暂绚烂;而更具持续性的是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的跳升,这与近期专项债发行提速、重大工程集中开工密切相关。如果将经济比作人体,基建投资就像“强心剂”,直接刺激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脉搏,而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则扮演“神经系统”,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机体注入活力。

综合PMI产出指数:经济复苏的“全景地图”
50.7%的综合指数创下年内新高,0.3个百分点的环比涨幅为三大指数中最显著。这个“加权平均分”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非制造业的强劲表现正在抵消制造业的疲软,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平衡格局。尤其值得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55%以上的高景气区间,这种“信心溢价”往往领先于实际投资6-12个月,预示着下半年资本开支周期可能启动。不过,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分化依然明显——大型企业PMI始终高于临界点,而中小企业仍在荣枯线下方挣扎,这种“马太效应”需要定向政策工具加以调节。

政策启示: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

面对当前“制造业弱复苏+非制造业强支撑”的复杂局面,宏观政策需要更精细的“外科手术式”操作。对制造业而言,可考虑扩大先进设备购置抵税范围,帮助企业在技术升级中“轻装上阵”;非制造业则需警惕局部过热风险,例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不能放松。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PMI与工业增加值的历史相关性显示,当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时,股市周期性板块通常有超额收益;二是新出口订单指数的边际改善,可能预示三季度外贸“淡季不淡”。

站在年中时点回望,这组PMI数据恰似经济航船的“罗盘修正”——虽然制造业尚未完全驶出迷雾区,但非制造业的强劲东风已足够推动整体航速提升。接下来需要观察的是,这种复苏是“昙花一现”的季节性反弹,还是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动能。正如气象学家通过气压变化预测风暴,经济分析师们正从这些细微的数据波动中,捕捉中国经济的真实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