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霍姆斯市,晨雾尚未散尽,细密的雨丝无声地浸润着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在市中心一家老旧的独立影院内,荧幕上正上演着同样名为《霍姆斯之雨》的黑白影像。这部由新锐导演卡里姆·贾马尔执导的影片,并非战争实录,却以一场绵延不绝的阴冷雨水,隐喻了战争中难以言说的创伤与记忆,悄然叩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门。
《霍姆斯之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11年至2014年间的霍姆斯围城战时期。影片并未直接展示炮火连天的战场,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因战争而被迫分离的普通中产家庭。父亲阿布·阿里选择留下,守护已成残垣断壁的家园和年迈的父亲;妻子莱拉则带着年幼的儿子,冒险穿越交火区,前往异国寻求庇护。连接他们的,除了断续的卫星电话信号,便是霍姆斯城上空那场仿佛永无止境的冷雨。雨水冲刷着废墟上的血迹,浸湿了避难所单薄的顶棚,也模糊了镜头内外人们的视线。
“我不想再拍一部关于谁对谁错的电影,”导演卡里姆·贾马尔在影片放映后的交流环节中说道。他本人出生于霍姆斯,战争爆发时正在大马士革大学攻读电影专业,家族中亦有亲友伤亡与离散。“那场战争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数据和立场声明。我想捕捉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每个亲历者内心的‘湿冷感’——那种无助、等待、以及被巨大洪流裹挟的孤独。雨,成了我最自然的表达媒介。”
影片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偏执的挑战。为追求极致的真实感,贾马尔坚持在霍姆斯老城实地取景,并在整个外景拍摄期间,不惜成本地动用数台大型洒水车,人工制造雨幕。饰演父亲阿布·阿里的男演员萨利赫·卡西姆回忆道:“那不是表演,更像是一种重温。寒冷的湿气穿透戏服,渗入骨头。废墟是真的,雨是真的,那份沉重的情感也是真的。有好几次,我在镜头前失声痛哭,仅仅是因为那一刻的感受与记忆中的过去完全重叠了。”
这种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使得《霍姆斯之雨》超越了地域性故事的范畴,引发了国际影评界的广泛关注。英国《视与听》杂志评论称:“贾马尔用他克制的镜头和 relentless(持续不断)的雨声,构建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坚韧的寓言。这雨既是清洗,也是淹没;既代表新生,也象征哀悼。它属于霍姆斯,也属于所有曾被战争撕裂的土地和人民。”
影片在国内外的反响呈现出有趣的差异。在叙利亚境内,尤其是曾经历类似围城创伤的城市居民中,该片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大马士革的一场点映结束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观众哽咽着说:“它没有展示血腥,却让我更深刻地触摸到了那段时间的痛楚。我们都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来安放那些无法轻易说出口的记忆。”而在国际观众看来,它则更多地被解读为一部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主义杰作,是对战争创伤一种新颖而深刻的艺术凝视。
值得注意的是,《霍姆斯之雨》的叙事完全摒弃了宏大的政治立场选择,而是将视角彻底下沉到个体的生存与情感体验。叙利亚著名文化学者艾曼·阿卜杜拉博士评价道:“这部电影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我们的艺术创作开始超越简单的政治叙事和受害者展示,转向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的人性探索层面。‘雨’的意象成功地化作了所有叙利亚人共同情感记忆的载体。”
影片的结尾,雨渐淅沥,并未放晴。父亲阿布·阿里站在废墟之上,远眺灰蒙蒙的天际线,电话那头传来妻子安全抵达的消息,但归期未定。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没有胜利,也没有彻底的绝望,只有持续的等待和湿漉漉的希望。正如导演贾马尔所阐释:“雨总会停,但土地和记忆会记住一切。我们学会的,是在雨中继续前行。”
《霍姆斯之雨》目前正参与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角逐,并已获得叙利亚文化部的许可,将于下个月起在国内进行小范围公映。这缕源自霍姆斯的潮湿水汽,正悄然汇入全球银幕的光影之海,提醒着世人,在战争的宏观叙事之下,是无数个体细腻而坚韧的生命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