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卢尔德峡谷还笼罩在破晓前深蓝色的静谧里,圣庇护十世地下大殿入口处的石板路上,已经传来了轮椅滚动的轻微声响。空气中混合着湿润的青草气息和若有若无的烛火味,第一批朝圣者正静静等待着。他们当中,有被家人小心翼翼搀扶着的老人,有坐在轮椅上、目光却望向远处圣母显灵岩洞方向的病人,也有只是默默捻着念珠的信徒。对于这座位于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麓的小城而言,这只是又一个寻常日子的开始,而这份寻常,恰恰建立在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不寻常之上。
这一切,都源于1858年一个名叫伯尔纳德·苏比鲁的十四岁农家女孩的经历。据记载,从那年二月起,伯尔纳德在城外的马萨比耶勒岩洞多次见到“一位身着白衣的美丽夫人”。消息不胫而走,起初引来的是怀疑与调查,但随着伯尔纳德转达的“夫人”的讯息,以及据说在指引下发现的泉眼,这片原本荒芜的河岸逐渐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罗马教廷在经过严谨的调查后,于1862年承认了这些显现的真实性,卢尔德由此正式踏上了成为全球最重要天主教朝圣地的旅程。
如今,岩洞旁的石壁上,那尊依据伯尔纳德描述雕刻的圣母像静静矗立,其下方便是那眼清泉的出口。长长的队伍从清晨一直蜿蜒到深夜,人们秩序井然地走上前,用手触碰冰凉的岩石,默祷片刻,然后接取或饮用从数个水龙头里汩汩流出的泉水。对许多朝圣者而言,这泉水不仅是水,更是一种象征,连接着信仰与期盼。卢尔德国际医务局的存在,则为这份期盼增添了一层严谨的色彩。这个由医生和志愿者组成的独立机构,百余年来一直负责审慎地评估那些自称在卢尔德获得身心治愈的案例。其审核标准极其严格,必须是在医学上无法解释的、彻底的、持久的痊愈,才有可能被认定为“奇迹”。迄今为止,得到教会正式承认的奇迹仅有70例,最近一例发生在2018年。这种对“奇迹”的审慎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定义了卢尔德的独特气质——它既拥抱超自然的可能性,又保持着对现代医学和理性的尊重。
白天的卢尔德是流动的画卷。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下午举行的圣体游行与祝福仪式。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团体举着各自的旗帜,簇拥着装饰华美的圣体伞,在《卢尔德之歌》等圣咏的旋律中,缓缓行进于玫瑰广场。当主教或神父手持圣体光座,为在场所有人,特别是病人祈福时,整个广场鸦雀无声,只有轮椅的轻微转动声和压抑的啜泣声。傍晚的烛光游行则是另一番景象。数以千计的人手持蜡烛,汇聚成一条光的河流,伴随着多种语言的祷词与颂歌,场面庄严肃穆而又充满温暖的力量。这些仪式年复一年地重复,却每一次都能给参与者带来新的慰藉与力量。
然而,卢尔德并非仅仅存在于神圣的仪式中。它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与审视。朝圣产业的繁荣,使得小城遍布着出售各式各样圣物纪念品的商店,从微型圣母像到可携带的圣水小瓶,一应俱全。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商业化与信仰纯粹性之间关系的讨论。此外,在科学理性主导的时代,关于治愈的“奇迹”报告也引发着持续的争议。对于这些,卢尔德的教会人士显得颇为平和。一位不愿具名的神父表示:“我们从不强迫任何人相信什么。卢尔德是一个邀请,邀请人们来此寻找内心的平安。治愈是天主的恩典,但平安,是每个人都可以带走的礼物。”
夜幕降临,烛光游行散去,朝圣者陆续返回住所,喧嚣了一天的圣城渐渐重归宁静。只有岩洞前的长明烛火还在夜色中跳跃燃烧,映照着那尊沉默的白色雕像。对于数百万来到这里的人来说,卢尔德或许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东西:是最后一线的希望,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或仅仅是片刻的逃离与宁静。但无论如何,这座小城及其所承载的故事,已然成为人类在面对病痛、苦难与生命不确定性时,寻求慰藉与意义的一个独特符号。它不提供确凿的答案,却始终敞开着一扇门,门后是烛光、泉水、歌声,以及那份跨越了信仰与文化边界的、对平安的永恒渴望。当明天的晨光再次照亮圣母显灵岩洞时,新的朝圣者仍将如潮水般涌来,延续着这个始于1858年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