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当炮火与砍刀声撕裂了基加利的宁静,当世界选择背过身去,米勒·科林斯饭店那栋略显陈旧的粉色建筑,却如同一座孤岛,为上千名绝望的灵魂提供了最后的避难所。保罗·卢斯赛伯吉纳,这位当时饭店的经理,用他的智慧、勇气和难以想象的斡旋,在百日腥风血雨中书写了一段关于人性与拯救的传奇。如今,这段传奇早已通过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世界所知,但它所留下的回响,远不止于银幕之上。
时光倒回1994年4月,卢旺达的天空被仇恨的阴云笼罩。总统专机被击落的事件,如同一根导火索,瞬间引爆了蓄谋已久的种族灭绝。胡图族极端分子控制的广播电台日夜不停地煽动暴力,手持身份证件成了最危险的举动,图西族和温和派胡图人的生命悬于一线。首都基加利,昔日繁华的街道顷刻间沦为地狱,路障、尸体、手持砍刀的“ Interahamwe ”(胡图族民兵)无处不在。
位于城市主干道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本是政要名流云集的高级场所,瞬间成了风暴眼。作为比利时航空公司萨贝纳航空旗下产业的经理,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一位精于算计、善于交际的胡图族商人。他熟悉这里的游戏规则,与军方、政府高层乃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军官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灾难降临之初,他或许也曾想过保全自身与家人的安全。然而,当邻居、朋友、甚至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哭喊着涌向饭店大门时,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被唤醒了。
“我不能见死不救,”多年后,保罗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平静地回忆,“他们信任我,把我这里当成了希望。在那个时刻,袖手旁观就是一种罪过。”于是,他打开了饭店的大门。很快,游泳池边、网球场上、走廊里,甚至他自己的办公室和家中,都挤满了惊恐万分的难民。饭店的储备食物迅速耗尽,水源被切断, sanitation 系统濒临崩溃。更致命的是,民兵和军队不时前来骚扰、抓人,威胁要血洗整个饭店。
保罗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电话、雪茄和珍藏的苏格兰威士忌。他不停地拨打电话,打给所有他认识的有权势的人,从卢旺达军队的高级将领到海外公司的代表。他运用高超的话术,时而奉承,时而恳求,时而虚张声势,暗示有国际力量正在密切关注这里,任何对饭店的侵犯都会招致严重后果。他拿出饭店酒窖里名贵的酒水,贿赂前来挑衅的军官,为难民们争取一夜又一夜的安全。他甚至设法搞到了一台发电机,让饭店的灯光在漆黑的城市中成为希望的象征,仿佛在告诉外面虎视眈眈的杀手:这里并未被世界遗忘。
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之一,是当满载难人的联合国车队终于获准离开饭店,前往相对安全的地区时,中途却被卢旺达政府军拦截并强行带回。那一刻,希望破灭,绝望笼罩了每一个人。但保罗没有放弃,他继续周旋,甚至利用电台广播,向全球讲述饭店内的惨状,尽管他清楚,外部世界回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这座孤岛上,人性经受着极致的考验。难民中有富裕的商人、知识分子、医生,也有普通的农民、工人和大量的儿童。恐惧和绝望之下,冲突和摩擦在所难免。保罗不仅要抵御外部的致命威胁,还要维持内部的秩序与士气。他组织起难民中的青壮年担任守卫,分配有限的食物和药品,想尽一切办法保持基本的卫生条件,防止瘟疫爆发。他的妻子塔蒂安娜始终站在他身边,照顾着孩子们,安抚着妇女们的情绪。他们的家,成了难民中最脆弱群体——孤儿们的临时庇护所。
百日之后,当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军队攻入基加利,种族灭绝终于被制止时,米勒·科林斯饭店内的1268名难民,几乎全部幸存了下来。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用他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黑暗年代里的一个奇迹。
2004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电影《卢旺达饭店》让全球亿万观众为之动容,主演唐·钱德尔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保罗的冷静与内心的挣扎。这部电影获得了广泛赞誉,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有评论认为,电影为了戏剧效果,简化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并且可能过度强调了单个人物的英雄主义,而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大屠杀本身的残酷性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失职。
对于这些讨论,保罗本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理解。他承认电影是艺术创作,并非纪录片。他更希望人们关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那段历史所带来的教训。“电影让世界知道了卢旺达发生了什么,”他说,“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至于我的角色,我只是做了在那个位置上应该做的事。”
现实中的保罗,并未停留在过去的荣光里。大屠杀结束后,他带着家人移居比利时,后来又到美国。他创立了“卢斯赛伯吉纳基金会”,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宣传和平、反对种族灭绝,并救助战乱地区的儿童。他成为一名人权活动家,在世界各地演讲,用他自己的故事告诫人们:邪恶的得逞,所需要的只是善良人的沉默。
今天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已经过翻新,继续营业,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游泳池碧波荡漾,花园整洁优美,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生死一线的避难所。但饭店并未刻意回避那段历史,一些相关的照片和介绍被放置在公共区域,无声地诉说着过去。
每年4月,卢旺达会举行全国性的纪念活动,悼念大屠杀中的遇难者。在这个国家艰难走向和解与重建的道路上,“卢旺达饭店”的故事已经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范畴,它成为一个符号,象征着在最黑暗的时刻,普通人所能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以及绝不放弃希望的坚韧力量。它提醒着世人,面对系统性暴行,个人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勇气,确实可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当人们谈论《卢旺达饭店》时,无论是电影还是那段真实的历史,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在极限环境下,人性能坚守到什么程度?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回答是:可以坚守到底。他的故事,如同一盏微弱的灯,虽未能照亮1994年卢旺达的漫漫长夜,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簇不灭的火种,警示着未来,也温暖着所有相信善良与勇气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