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哈尔滨,天空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蓝。在中央大街一处老式排练厅里,年过八旬的芭蕾舞教师李玉珍缓缓穿上那双泛黄的舞鞋。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照在她布满皱纹却依然挺拔的背上。“1945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正在炮火中跳舞。”她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七十多年前的记忆。
由著名导演王放执导、中俄两国团队联合制作的战争史诗影片《战火中的芭蕾》,近日完成全部后期制作,即将与观众见面。这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将镜头对准了1945年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期间,一群在战火中坚持用芭蕾艺术照亮黑暗的舞者。
影片讲述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百万大军跨越中苏边境,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群中俄两国的芭蕾舞者却在一座废弃的剧院里,坚持排练《天鹅湖》。子弹时常从排练厅的窗户飞入,演员们不得不卧倒躲避,然后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起舞。
“我们不是不害怕死亡,只是更害怕失去希望。”影片中这句台词,道出了那个特殊年代艺术工作者的心声。制片人张建军在采访中表示,剧组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历时三年搜集资料,走访了十七位亲历者。“这些舞者用足尖在废墟上书写着人性的尊严。当整个世界都在崩塌时,他们选择用艺术构筑最后的精神堡垒。”
影片中,中国舞者小梅与苏联军官安德烈的爱情线索贯穿始终。但这部电影远不止于爱情——它更是一部关于艺术如何在绝境中生存的史诗。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剧组在黑龙江边境城市绥芬河1:1重建了1945年的街景,甚至从莫斯科大剧院借来了当年的舞台道具。
历史顾问刘志远教授介绍,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真实原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苏联芭蕾舞演员尼娜·伊万诺娃的故事。1945年9月,她在刚刚解放的哈尔滨进行了首场演出,舞台上还留有弹孔,台下坐着的既有苏联红军,也有中国百姓,还有刚刚被俘虏的日本兵。“那场演出后,尼娜在日记中写道:‘当音乐响起,所有人眼中都只有美,没有仇恨。’”
美术指导陈岩带领团队翻阅了大量历史档案,甚至找到了当年舞者们亲手缝制的演出服。“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真实。我们找到了当年使用的芭蕾舞鞋,鞋尖已经磨破,里面还留着斑驳的血迹。这些舞者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用床单改制舞裙,用木炭画布景。”
影片的摄影也别具匠心。摄影师亚历山大·彼得罗夫来自俄罗斯,他运用了大量长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想捕捉的不仅是动作,更是舞者眼中的光芒——那种在黑暗中依然坚信黎明将至的坚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作曲家张巍将俄罗斯古典音乐与中国东北民间小调巧妙融合,创作出既悲壮又优美的旋律。“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在影片最高潮的部分,当《天鹅湖》的音乐与远处的炮火声交织在一起,你会感受到艺术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黑龙江东宁要塞遗址,影片拍摄了最震撼的一场戏——舞者们在前线为士兵表演。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只有硝烟作为幕布。这场戏让许多群众演员泪流满面。一位扮演苏联老兵的特型演员说:“我的父亲曾经参加过那场战争。他说过,最令他难忘的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是在战壕里听到的歌声。”
影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当代的叩问。在今日哈尔滨的排练厅里,李玉珍老师仍在教授芭蕾。她的学生中,有中国人,也有俄罗斯人。“艺术没有国界,”她说,“就像当年的那些舞者,用足尖连接起了两个民族的情感。”
《战火中的芭蕾》定档发布会上,导演王放说了这样一段话:“这部电影不是要歌颂战争,而是要记录那些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明的人。他们用最优雅的艺术,对抗最残酷的现实。这种精神,穿越七十多年的时光,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美,永远不会被征服。”
随着影片即将上映,那段尘封的历史正逐渐浮出水面。在哈尔滨的老城区,一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还能哼唱出当年的旋律。而在新建的大剧院里,中俄两国的芭蕾舞者仍在共同排练《天鹅湖》。艺术的火种,历经战火而不灭,穿越时空而常新。这或许就是《战火中的芭蕾》最想告诉观众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对美的追求,永远如芭蕾舞者的足尖——坚定而优雅地立于大地之上。